顾闻陈

星期六上帝坐在阳台上抽烟

荆棘情事

修士一哥x贵族缘一,是很久之前说的修道院了
 脑洞是185之前的,人物形象也是185

先看设定,是对小说内容的一些背景补充

本文类似架空设定,采用的修道院法规为本尼迪克修道院法规。大致内容如下:

其一,礼拜仪式。每日的时间被划分成两部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每日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上帝的工作”,即祈祷,共计8次。冬季在清晨2点钟前后,夏季在3点钟前后做夜祷。夜祷之后修士不能再睡觉,要等待第一缕晨光出现唱赞美诗。太阳升起时作晨祷。午后的1,3,6,点钟各有一次祈祷仪式。

其二,诵读。修士每天要花3-4小时进行阅读。

其三,劳动。夏天在晨祷(将近6点)和午祷(将近15点)之后。冬天在第三次祈祷(将近9点)和午祷之后进行。体力劳动是一些较为轻松的园圃劳动,最常见的劳动是书写工作。

 

历史上修道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克吕尼派修道院,一类是西多派修道院。

其中一哥待的修道院原型为历史上的克吕尼派修道院,修道院名字来自于希腊梅泰奥拉修道院,希腊语为Meteora,意为在空中徘徊。修道院象征为纯白蔷薇。历史上克吕尼修道院改革以自由为核心,强调要奉献自己的一切,摆脱世俗势力的控制。院内设有教堂。其修士身着黑衣。衣服式样为一件带帽子的斗篷和一件长袍式的束腰外衣。奉行本尼迪克法规,所以不多讲了。关于修道院人员地位安排,资料上是年轻的称呼年长的为父亲,年长的称年轻的为兄弟。而在本文中设定为除院长以下,各个修士之间的称呼为xx修士,年老有德之人可称修士为兄弟。在历史上的众多修道院里,修士们都必须统一行事,没有个人空间。但是本文设定修士们有各自的卧室,不需要统一行事。除此之外,修道院的修士们之间也不能有过多交流,保持缄默被认为是更加靠近上帝的一种方式。本文不是!画重点!没有交流你让我写什么!!

之所以不选择以苦行出名的西多派修道院,是因为与文中一些必要的场景不符合。其一是西多派修道院实行完全的守贫,在初建的时候甚至拒绝占有教堂、捐赠等,拒绝来自外部的经济来源。而且修道院的教堂朴素,纯白,没有任何的装饰,是简单的矩形礼堂,摒弃了克吕尼修道院的拱形顶设计,更不可能有富丽堂皇的雕塑和精美的神器。其二是西多派修道院严格遵从本尼迪克法提到的劳动,克吕尼派也遵循这一条,但是他们多以阅读和学习来代替劳动。但是在西多派修道院中实行的是真正的体力劳动,修士们割牧草或者出外在田野上劳动。其修士身着白衣。

文中出现的世俗兄弟制度(conversi),原意为皈依者。当贵族给予修道院馈赠时,把他的家庭成员作为世俗兄弟安置在修道院里作为修道院的世俗保护者。历史上世俗兄弟制运用的比较多的是西多派修道院,而西多派修道院的“世俗兄弟”概念来自于瓦隆布罗萨修道院,本尼迪克法规中并没有这样的概念。西多派修道院的世俗兄弟基本上是修士的仆人与工人,在修道院中世俗兄弟和修士之间有严格的区分。他们除了周末和宗教节日,世俗兄弟不需要参与其他圣事。他们和修士的活动区域是隔离开的,即便是他们给修士们提供服务时也要用屏风将之与修士们隔开。考虑到这点后,我选择了第一种世俗兄弟。

 

本文采用的身体观来自圣本笃会规,由公元6世纪努西亚的圣本笃在其创建的卡西诺山修道院为修士们制定,同时也是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修道院会规。

《圣本笃会规》承认每个人身上都存有恶习,而要实现修道主义的目标即在最终审判中脱离死亡实现永生。补充:末日审判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启示录》中讲述的末日审判以身体为媒介,使遵行上帝旨意而行的人复活得永生,作恶的人陷入永恒的身体惩罚。身体作为一个整体要舍弃外在的资产,学会服从。对于犯错改正的修士要宽恕他们的罪。但对于屡教不改的修士,则要施行身体的惩罚,包括绝罚和鞭挞。(身体惩罚的目的不在于破坏身体本身,而是要帮助修士悔改。任何身体行为的背后都要有灵魂的支撑,规范身体是为了使灵魂得到拯救。)

 

本文没有采用奥古斯丁的神学观,他提出的上帝恩典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奥古斯丁强调了仅凭自由意志是无法救人脱离罪的,上帝的恩典至关重要。而一哥他不信啊!他只是通过反反复复的压制自己和让自己痛苦来达到忘却的目的,他其实是不信神的,所以不采用这个观点。

《圣本笃会规》中明确提到的恶习有杀人、奸淫、偷盗、贪婪、愤怒、报复、欺诈、心口不一、贪食、贪睡、懒惰等,其中言语过多、贪食和拥有私物的恶习是最不被容许的。拥有私物或者想要拥有之心在圣本笃修道院是一种严重的恶习本文采用了一点这里的会规。对犯错修士的身体惩罚,一般采取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步骤:私下的劝告——公开的斥责——部分绝罚——体罚——完全的绝罚。部分绝罚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将犯错的修士与其他修士隔离开;体罚就是鞭挞修士的身体;完全的绝罚就是将犯错的修士驱逐出修道院。

 

“你们若是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

——《罗马书》

   

“唯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启示录》

 

“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启示录》

 

“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长存。”

——《约翰一书》

 

 

那满怀激情而又狂暴不羁的心灵,总是摇摆于涕泗纵横、虔诚与冷漠无情的残酷之间,跌宕与崇敬与傲慢、居丧与嬉戏的矛盾之中。

——赫伊津哈

 

假如你不曾来访,我的一切痛苦对于我并无多大影响,因为它还不是太大。然而你来访之后突然间所有的痛苦都向我袭来。

——来自特蕾莎修女给神甫特拉西安的信

 

难道要我放弃可靠的东西而去追逐那不可把握的东西吗?

——来自海萝丽丝写给阿贝拉尔神甫的信

 

以上资料皆来自论文《欧洲中世纪修道院情书文学价值论》《圣本笃会规中的身体观》《作为教会教育法的修道院院规》

 

海萝丽丝和阿贝拉尔的故事:阿贝拉尔出身于骑士家庭,受教于巴黎圣母院教会学校,后来成为海萝丽丝的家庭教师。两人相爱,而且海萝丽丝怀孕并偷偷生下两人的孩子。当他们决定结婚的时候,海萝丽丝的家族报复阿贝拉尔,贿赂阿贝拉尔的仆人将他阉割。于是两人都进入修道院,但是在其后的岁月里依然有书信往来。1817年,后人将他们的骸骨合葬。

这一篇我真的求关注求喜欢了!!因为真的很认真磨了好久!但是因为186的原因,有的片段实在心力不足不想写了。但是还是我写到现在最认真的一篇了。希望大家喜欢它!

 

 

 

评论(37)

热度(508)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